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仙侠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三百二十七章 远古的声音

第三百二十七章 远古的声音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当然,这120次每分钟的节奏,几乎是可以唱歌的歌曲的顶点了。这是因为,与呼吸节奏有关。我们一呼一吸之间,大约是每分钟15次,8倍呼吸与2倍心跳重合,大概是大家可以承受的极限。

至于以三分音符为一拍的,或者是以八分音符为一拍的,基本上也可被60整除,大概也是符合这个原理吧。

在强弱强弱的节奏类型中,你会感受到呼吸的方式。这是心跳频率与呼吸频率综合运用的结果。这是指两拍节的歌。在四拍节的歌,是强弱次强弱,与呼吸规律就更为接近了。

而宋词,简直是文字与音乐结合的最佳典范。它本身就是为歌而作,这是一个历史事件。中国历史以来,文字的神圣性是不可侵犯的,但宋代文人,可以因为音乐性的缘故,让文字从属于第二位。

词牌,就是固定的音乐曲调。包含了节奏和旋律。那么,每一个音乐小节,应该有几个字,应该有哪些读音上的规定,应该有什么轻重缓急,都得服从音乐的需要和规定。

文字从属于音乐,宋代人该是有多么伟大的娱乐精神?

人们对声音的追求,总是跟本身与发展相联系。为什么我说,人类最早对声音美的理解,是从节奏开始的呢?因为人类最早的能力就是这样。

其实探寻人类最早的声音能力,并不复杂。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找。第一,从婴儿的声音中找。世界上大多数婴儿的第一声,都是相似的啼哭。这种普遍性,肯定也类似我人类早期的原始状态,是本能驱动的。

以《诗经》为例,大多数是四个字一句的,这应该是体现节奏美的。相当于音乐中,以四分音符为一拍,一小节两拍或者四拍的节奏。这种节奏类型,在人类早期是最为普遍和常见的。

人类对音乐的理解和运用,最早是从节奏开始的。在非洲原始部落中,或者在我们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中,节奏是最主要的表达重点。也许他们的旋律很简单,但节奏并不简单。

人类的肉嗓子需要表达的声音的高低,需要长期进化和训练。但人类用手敲击鼓点节奏,这个能力成熟得要早得多。利用节奏来体现声音之美,这是人类早期的共同特点。

四个字一句的诗歌,就利用了节奏感,来提升语言文字的美感。况且,在诗经中,关于国风部分,本来就是民间语言,作者甚至根本不懂文字,只是口语化的节奏表达,加上押韵,就是诗歌了。记录成文字的工作,是朝廷官员的事。

今天,用节奏和韵脚表达语言之美的艺术,最典型的,就是快板书,完全的节奏和押韵,也有让人心潮澎湃的能力。

在婴儿的哭声中,我们可以听到明显的节奏变化,却在音调高低变化中,显得比较单调。

为什么有这种本能的节奏变化呢?因为呼吸和心跳。

我们的心跳,不管人种如何,大致上是相似的。每分钟多少下,每个年龄段大致相同。人在身心正常时期,心跳是60到70下每分钟左右,那么,我们看许多抒情歌曲,它的节奏类型,大概也是这个拍子。

如果要想调动听众情绪,让大家激动起来,就通过节奏,调动到每分钟120次左右,这就是摇滚或者RAP的节奏了,几乎是心跳正常节奏乘以二,这是运动时心跳的节奏。听到这种音乐,你是不是有一种要跳起来蹦的感觉?

用运动的节奏带动你的心态,让你的心跳也跟随这个变化进行,那你就会动起来了。这是迪厅音乐的把戏,也是草莓音乐节的秘密。

随着后来文字的发展,或者随着文字读音中,语音语调的丰富,上平去入切的变化,宫商角徵羽的引入,五音成了习惯,就有五言诗的出现和发展了。

五言诗的节奏相对固定,但变化在音调,也就是平仄。这就是旋律性的发展,诗歌的音乐性进入了新的阶段。楚辞中,在四个字的后面加上一个兮字,第五个字,有点如同歌剧中的咏叹调,长长地吟诵,将头仰过去、仰过去,一如鲁迅先生在百草园中的描述。

汉代及魏晋,两种形式的诗歌都有,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达到了高潮。

在那个时代,文字的音乐美不仅表现在诗歌上,也表现在文章上。比如汉赋,文字的节奏感丰富,有力的,细腻的,诵读起来,相当有节奏变化的快感。

唐代的五言和七言,基本上包含了两种节奏变化。当然音韵变化,就更规律了。七言律诗,节奏类型是两种类型在一句诗中的集中体现。前四个字与后三个字的诵读节奏是不同的,再加上音韵高低的平仄变化,加上押韵的上口,将诗歌之美发挥到了崭新的高度。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