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仙侠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二十章 多数人的坑

第四百二十章 多数人的坑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我们复盘下,为啥后来我国从内卷化里逃逸出来了?

有这么几个因素,一是建国后在初代领导人大手笔操作下,我国被深层次犁了一遍,生产,建设,平等,妇女解放,全面识字,基础道路交通设施等方面有了初步的奠基,这算作是个人努力。对标印度,是最好的证明。

虽然甘地被称为圣雄,他避免了革命中的破坏性,保留了原始的印度生产力。但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至今,种性制度和土地私有化的割裂状况,让它的生产力产生不了现代效应。中印虽然几乎是同时立国的,今天的差距,大家都明白了。中国的革命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但新卷子画出的图画,起点就高得多。

其次是苏联投资,在苏联支持下,埋藏在我国地底的财富被挖了出来,我国也就有了第一笔上桌操作的筹码。我们原始的工业基础,大多与苏联有关。比如东北,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都有苏联援建起的工厂,支撑着中国的重工业。武汉的长江大桥,也是苏联人设计的。

他们不仅帮我们建立了一个基本可靠的工业骨架,更重要的是,培训了一大批工业人才。当时,他们的确完是贵人。虽然这个时间并不长。他们也没全部教我们,但架不住中国人学得快,聪明。

这是个啥意思呢?这么个逻辑链:

首先,清朝人口太多,人力成本非常非常的低;所以,不管干啥,都不需要改进技术,通过增加人力就可以解决。比如丝绸和瓷器有利可图,需要扩大再生产,如果在英国,人力太贵,增加一百个人的花费还不如搞台机器来解决,英国人开始研究改进机器。但是在中国,人力便宜,搞机器还不如多雇佣几个人。

但是不搞机器的话,就不会有工业来吸收多余人口,我们知道,工业化时代人口才是资源,在那之前,人口经常是累赘,农业社会对过剩人力的吸收能力极弱,过剩人力进一步导致人力成本低,恶性循环。

结论,中国在当时的那个情况下,进入了一个循环向下的通道,无论如何都没法不依赖外界的情况下打破自身的循环,突破手工业和农业“结界”,就像一个无形的玻璃似的,挡在中国的前边。

“内卷化”就是一种自我锁死在低水平状态上。为啥喜欢这个逻辑呢?

最后一发是加入WTO之后出现了像大海一样的市场,前期的准备才有了意义,可以生产,升级,再生产,有了内需,内需又可以拉动经济。一开始生产一些低端玩意,慢慢的生产越来越精细的东西,将来会像台湾和韩国日本一样引领科技进步。

当然了,生产的广度上也有了突破,黄桥镇农民们生产的小提琴干掉了日本同行,市场份额达到了恐怖的世界一半,而且不是低端玩意,很多是中高端的。另外一个村子的农民们控制着全世界最大的快递产业,简直恍若隔世。

大家看到了吧,整体是需要外界的帮助的,外界拉一把,也就是我们民间说的“贵人”,贵人是高阶层的,你的问题在他那里不算问题,他可以把你从底层拉上去,拉上去之后看情况,有可能就进入高阶层良性循环了,形成正反馈,螺旋上升。也有可能是锁死在了一个稍微高一些的层次,只是比之前强一些。

一方面能说服我,能感受到有种冰冷的逻辑链存在,而不是简单的“中国人的思维有问题”,“思维有问题”这就叫廉价的解释,这种解释方法能解释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问题,比如为啥有的国家穷?他们国家人的思维有问题。为啥中东总打仗?因为思维有问题。其实吧,喜欢用这个逻辑的人思维才有问题,而且全家思维都有问题。

另一方面,把这个逻辑扩散下,就能发现我们身边到处都是这样的例子。

比如,一个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很早就辍学,然后进入社会当小工,只有体力可以出卖,闲暇时间也被网络游戏给挤占了,想学习点新东西,基本不大可能得到周围人的支持,而且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学习,这就是一种“低层次循环”,日复一日,人生越混越掉坑里了。

再比如,一个京沪白领,天天早上出门,晚上很晚到家,天天都在忙,但是过了一些年才发现,以往的那些红利,升职加薪,本质都是教育和年龄红利,等到黄金年龄一过,如果没有升到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上,绝大部分人迅速进入下行通道,似乎越努力掉的越深。

那大家肯定要问了,你说这些我们已经懂了,接下来你该说你有什么建设性意见了吧。其实我也没招,一旦进入真正的“内卷化”流程,只有一个办法能解决,就是外界资源的注入。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