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仙侠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零四章 生命智慧五

第五百零四章 生命智慧五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他首先解释了第一个问题:道家阳神与佛家意生身是什么关系?据《天乐集》解释说:“阳神者,五阴(色受想行识)破尽后,所现之意生身也”。何谓意生身?非父母所生之肉身,而是初地以上菩萨,依转净的第七识“意”所化生之身。

《楞伽经》列举了三种意生身:一是“三昧乐正受意生身”,为初地至七地菩萨所证得,到三、四地才显现;二是“觉法自性性意生身”,为八地至十地菩萨所证得;三是“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乃等觉和佛所证得。《天乐集》说:“玄宗十月胎圆,真人显相,即得第一种意生身;洎乎三年温养事一毕,能分身无量,得第

二种意生身;最后还元了道,得第三种意生身。”按照这种说法,炼炁化神,婴儿初成,就相当于“三昧乐正受意生身”;炼神还虚,分身无数,就相当于“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粉碎虚空,炼虚合道,就相当于“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总之,阳神与意生身,都是五阴破除之后,产生的现象。所谓五阴,是色想受行识的总称。当时,小胡在那么短暂的时刻,几乎没有什么心理和情感活动,至少处于五阴已经被降伏的状态。当五阴的干扰最低时,阳神或者意生身就自动冒出来了。

我问到:“或许只是出神呢?我们前几天发呆,可以叫失神,没出去。万一他是神出去后,到外界看到的现象呢?”

我明白万老师的路径了。他真是个利害的角色,分析问题的思路相当清晰。他先找区别,然后在区别中,找出产生的原因,最后再确定事物的大致范围与性质。

“要说区别嘛”小胡愣了一下,然后说到:“我平时打坐,总在心底里有一种对抗的特点。就是想通过咒语或者观想,对抗自己散乱的心。通过集中精力,打起精神,防止自己掉举或者昏沉,这种对抗让我紧绷在观想之中,左右摇摆。”

他说的状态,与我现在的状态差不多。我把看住呼吸,当成拴心的绳子,走的那个老路子。“紧把绳头做一场。”

“今天,你没有这种状态了?”

“今天,好像根本不需要对抗。因为从上坐前,我就有某种安定感。仿佛自己的事情已经做完了,想完了,完全可以放下了。上坐后,念咒与观想,就好像机器自动运行,根本没有任何事情与心愿来打扰,沉浸式的,对沉浸式的心理体验。或者说,有一种完全身心融入的感觉。没有外来心念的打扰,当然就没有敌人,也就没有对抗的意思了。”

万老师笑到:“不仅出神后会看到某些现象,按经典所说,化身,也就是平行的你,也许会看到平行的宇宙呢。”

我并不当真,但愿意听他解释。毕竟,他所说的两部经典,我也没仔细研究过。

出神与化身有何不同?出神,指阳神出关;化身,指阳神可以变化百千亿万种类。也就是说,二者有次第的不同,出入门户也不一样。比如,往宇宙放阳神,属于“炼神还虚”阶段,出入的门户是两眉中间。

因为阳神最初尚为一神,还不能化多身,必须经过一次次演练,才能成熟。这期间,修行人心性把持得越好,阳神的能量就越大,分身也就越多,二者是同步进行的。当修行人打开本来,亲证本性时,阳神就从头顶梵穴(百会)出去了,与宇宙大光明(本觉光明)融为一体,藏密称为“母子相会”,禅宗称为“见性成佛”,道家称为“炼虚合道”。

至此,方能圆满法身、成就千百亿万化身!出去的穴位为什么是梵穴(百会),而不是泥丸宫(囟会)呢?有一种说法:若阳神走任督二脉,则从头顶“泥丸宫”出去,但不能直达佛的净土;若阳神走中脉,从头顶“梵穴”出去,才能直达佛土。

万老师突然一拍桌子:“这不是心系一念,还是什么?这不是制心一处,还是什么?”

吓我一跳,他居然激动起来了。当然,他话说完,我觉得,完全有道理。心里只有咒语和佛像,这表面上是制心二处,但念头没散,也算是一种制心一处了。毕竟,咒语是观音菩萨的心咒,形象是观音菩萨的形象。

“好了,按我的见识,基本可以定性了。你这是禅修时出现的某种现象。也许是道家那种阳神所见的,所谓纯阳境界。也许是佛家所说,意生身或者化身境所见的现象。”

这就让我们比较好奇了,我跟小胡,仔细听他解释,这几种现象在经典中是怎么说的。万老师首先声明,他只是根据他所看的经典,按他的理解来解释的。但对与不对,得回到庙子后,问问过来人。

毕竟,他自己没见过这种现象,无法判断其对错。自己也没有什么真实的修为,无法对照理论与实践。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