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仙侠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六十九章 这叫思维修

第五百六十九章 这叫思维修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什么是所谓的总形呢?头有头的形状,手有手的形状,你说这些肢体的形状是“我”?还是所有器官组合起来的新总形是“我”呢?我们会否认头的形状是“我”,而认为所有器官组成的一个共同总形状是“我”。那么,什么是所谓的“共同总形状”呢?除了头、手、脚的形状以外,还存在一个共同总形状吗?还是头的形状+手的形状+脚的形状+叫做“共同总形状”?这样观察后发现,除了每个器官的形状外,再没有别的总形状了。比如说,汽车的车轮是圆的,它组装前是圆的,组装后也是圆的。所有的零件以前是什么样子,组装后还是什么样子,这上面没有产生任何新的东西。所以,从这个总形状上也找不出汽车或“我”。

这个逻辑推论很有意思,我总有这个感觉,如果让这位上师参加今天的辩论大赛,估计不会有对手的。这里的推理理解起来很巧妙:汽车各零件组装成一个汽车,这个整体也不是“我”,因为每一个单独的零件不是“我”,组装起来后,也没产生什么新的东西,所以也必然不会另外产生一个新的“我”。这种推理办法,只有最聪明的人,才会想得出来吧?

第七个因,是抉择它们的组合体(综合体)不是“我”。

第二部分否认了所谓精神世界的不同性,现在又否认精神世界与肉体的同一性。所以,从数学与哲学思维的方式来看。精神与肉体,既不是等于的关系,也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当然也谈不上反对背离的关系。那究竟是什么关系?还是根本就没有关系?我继续往下看。

第四个因,是抉择“五蕴”并非依止于“我”。

佛经中将这种依止喻为“山上生长的树木依靠山而存在”。那么,“五蕴”是否依止“我”而存在呢?也不是。因为,依照前面的思维方法,根本找不到“我”的存在,也不知道“我”在哪里!所以,“五蕴”并不依止于“我”。

这就是反过来推了,否认了正又否认负。原来否认的是“我”并不能离开五蕴而存在,现在又说,五蕴也不是因为“我”而存在。因为“我”本身,根本就不存在。

第五个因,是抉择“五蕴”与“我”相互并不具备。

那么,现在所谓的“我”和“我”的精神就是一刹那而已。可是,我们一直以为“我”(或“精神”)是延续的,过去世的“我”,现世的“我”,来生的“我”从来不认为“我”就是一刹那。这一刹那和我们的执着是相违的,即使存在一刹那,我们也不承认一刹那是“我”。可是,再继续观察,连这个“一刹那”也是不存在的。

最后,我们就抓不到任何一个东西,外面的物质也好、里面的精神也好,或者从分解的角度看,或者从过去、现在、未来的角度看,分析到底,一个一个全都消失了。既然肉体和精神都消失了,难道同它们一体的“我”不会随着它们一起消失吗?

上述推理,可以证明,精神也不存在独立实在性。我们所认为的思想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并不存在。所有观念都是过去,而真实的东西,应该在当下。而能够意识到当下的观念,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所以,我们人的所有精神现象,都是对现实理解的历史现象。这个理论当然是有源泉的:过去心不可得。

第二个因,是抉择“我”和“五蕴”非异体。

异体就是单独存在的意思,这显然不合理。“我”是不可能像这个桌子一样地在精神和肉体以外单独存在的。如果在精神和肉体上没有“我”的话,我们更不认为在其他地方有“我”的存在。

所谓具备,就如同现在我具备这本书(我手里拿着的这本书)一样,是不是“我”具备“五蕴”,或者“五蕴”具备“我”呢?不是。如果“我”能够成立,则可以这样认为,但是,因为我们根本无法找到“我”的存在,那又怎能相互具备呢?

那么,是不是与对方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呢?这一点也被否认了。他该如何作结论呢?且往下看。

所以,“我”与“五蕴”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既不是相互依止的关系,也不是相互具备的关系。最后,月称菩萨又加了两个因:即第六个因和第七个因。

第六个因,是抉择人体的总形不是“我”。

例如,虽然汽车在所有的零件都拆下后就不叫汽车了,但如果各个零件处在一些特殊的位置,如轮子在下面,车框在外面,里面的所有零件也各就其位,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总形。人也是这样,虽然分解后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是“我”,但是,如果头在最上面,两侧是双手,胸部腹部在中间、最下面是双脚,就产生了一个身体的总形。这个形状应该是“我”,有人这样认为。下面破斥:

这一段话极其重要,用来破除其它宗教的所谓上帝论,所谓灵魂论。总有人认为,人类的本质是精神世界,是思想底蕴。或者,有人把这个叫做灵魂。有人总以为,灵魂不仅单独存在,而且永远存在。现代科学,之所以遵从唯物主义,就是为了反驳这个观点的。

离开我们的肉体和现实世界,离开我们的观念与感觉,离开五蕴,我们有单独存在于其它世界的灵魂吗?没有!当然,上师这句话没有细说,但是,与我们日常的经验与思考,是相符合的。如果我们还认为有一种鬼神存在于我们的肉体之外的话,那就是传统的迷信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早就超越了这种迷信论了。

第三个因,是抉择“我”并非依止于“五蕴”。

“我”是否象人坐在车里一样地依止“五蕴”呢?经书里将这种依止比作“狮子坐在森林当中”,“我”是否就坐在“五蕴”当中呢?也不是。因为除了精神和肉体以外根本就找不到一个我,这是实实在在的。还有,所谓五蕴或者所谓的肉体和精神是可以分解的,在分解后的每一个成分里都找不到“我”。所以,“我”并不依止于“五蕴”。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