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城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二拾八章 辩论与抉择,位面商人之强国梦,天堂城市,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S:天堂现在在亲戚家,总算是有网上了`(*∩_∩*)′没别的,先把今天的上传上来。在此感谢读者大大“牛牛1333”、“鼎盛中华”、“流氓大汉”、“wingogo”、“颜墨痕”、“李金兵”、“小小图”、“wanglg”、“jqk10”送给天堂礼物,谢谢大家*^_^*感谢读者大大“提款单”、“战旗引导”分别投给天堂一张月票,读者大大“逍遥倦红尘”投给天堂2张月票O(∩_∩)O,最后特别感谢读者大大“颜墨痕”、“1夜幕1”各自打赏天堂100纵横币,谢谢啦`(*∩_∩*)′
浙江大学,在王凡主位面的炎黄共和国国内,是一所全国知名的重点大学,但是它的崛起很大一部分是民国时期就打下得好底子。民国27年即1939年开始,浙大从南方几经辗转,四次迁徙最后落脚到黔北遵义,开始积蓄力量、蛰伏发展,从只有3个学院,16个学系的地方大学变成拥有7个学院,27个学系的全国大学,成为当时全国学科最完备的两所综合性大学,这其中有一个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当时的浙大校长——竺可桢。
竺可桢,字藕舫,男,汉族,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是后世炎黄知名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炎黄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但是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或不十分清楚,在抗战烽火中,他一共前前后后当了13年的浙江大学校长,让一座辗转流落在贵州的地方大学成了李约瑟称赞的“东方剑桥”。
竺可桢本身有才学,肯学习,下苦功。年幼时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留学地点是星条旗共和国,当时竺开始选择的专业是农业),后来在伊利诺伊读完农学后,又在哈佛拿了气象学的博士学位,研究与农业有关的气象学。
天堂查询的资料显示,当时民国社会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虽然同为海归的出国留学生,但是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也分三六九等:留学倭寇的炎黄留学生回国基本上去当中小学教师,留学欧洲与星条旗的炎黄留学生回国后则大多数占领大学讲台。
读者大大可能会觉得奇怪,怎么能这样呢,太看不起人了不是?其实形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关键一点是,留学倭寇的虽然人数最多,又对清末的炎黄大陆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他们的学业有两个短板一直无法回避:第一个是当时的倭寇也才刚开始西化没有多长时间,自身也非常纠结于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定位问题,当时倭寇国内甚至公开探讨,是否需要大批量引入白种人,改良自己国内人种品质,可见当时他们也比较迷茫;第二个则是留学倭寇的炎黄留学生,多上速成班或速成学校,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大多数人对于应用层次的知识掌握的差不多够用了,但是纯学术理论的研究根底就不太扎实了,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倭寇的留学生会加减乘除和一些方程式,但是不懂高数和微积分,虽然平时生活中懂得前面就够用了,但是在教育体系里混,自然越往上知识要求越深,你不会的话大学上课讲什么?
当时民国时期有一副漫画,画的是留学倭寇的炎黄学生带着小学生过马路,旁边一辆汽车快速开过,驾驶汽车的是留学欧洲与星条旗共和国的学生,这大体反映出当时二者在教育界、学术界的地位和状况。
好吧,咱们回归正题,竺可桢在1936年,因为有清望又有诸如学者、留学、人脉等资源背景,被秃头党蒋委员长钦点为浙大校长。上任后不久抗战爆发,竺可桢一边西迁浙大,一边谋划发展,等1939年浙大经过四次搬迁,最后落脚黔北遵义后,终于开始迎来大踏步发展。
这里需要重点说明一下,竺可桢可没有入秃头党,这点尤其可贵,当时是战时体制,秃头党要求各大学校的校长、院长均需加入秃头党,能够持续在位而又坚持不入秃头党,且又没怎么受到挤兑和责难的,在当时民国教育界可谓凤毛麟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