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语的命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章 各怀心思,满江红之崛起,无语的命运,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放下手中的茶杯,杨度吐出这么一句话来,在过去的九年间,他或许因为被调查局掌握着一些东西,不得不处于半沉寂中,但却有了充足的时间让他去学习,准确的来说是向梁启超学习。
十几年前变法失败,康梁等人逃往曰本,梁启超便不断总结变法失败的教训,而在他的书中曾提到,“当下之急务是普及立宪知识,提高明煮意识,为立宪准备条件。”于是,他在西学中遍访名师,攻读了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考察了曰本等国家的实际,终于把思想的神功练到了成熟的境界,在明煮宪政之下,“人各有权,权各有限”。他对明煮政治之精髓有了正确的把握。前面的“权”就是人之权利,而后者之“权”就是权力,这的确道出了宪政的实质问题。
而梁启超提到的要准备条件,而不赶快抓住革命的大好形势建立“美好”的西方式明煮宪政和共和国呢?对于这一点,即中国是否具备实现明煮政治的基础条件,无论是革命派或是杨度自己都是过于乐观的,可以说,正是这种乐观,导致了孙逸山身陷牢宠而不出,自己陷为调查局禁锢而无所为。
但相比之下梁启超的看法却是十分客观公允的,甚至是悲观的。他以为,明煮制度之确立及其得以运行有效,必须有一定的国民基础,无此基础,明煮就是空中楼阁,社会、国家、人民无以蒙其利,甚至反而造成混乱。这就是说,明煮政治固然是至高无上的武功,令人神往,但是以中国所具备的功力,练就这样高层次的神功实在是不可能,因为,中国内功严重不足,外功严重疲软,无论如何也没有实践、驾驭“神功”的能力。
当务之急是赶快补课,练好基本功,扎扎实实地一步步走向最高之境界。如果强行修炼,则必然是形似而神不似,本质上依然是个[***],这就反倒成了走火入魔!相对于走向明煮的革命党、立宪派想要一役功成的刚猛之道,梁启超倒是十分看好改良这样的阴柔方式,正所谓在改良中“润物细无声”地完成明煮之建设,渐进式实现中国政治明煮。
最终事实证明了一切,革命党是勾结国外的乱党,遭受打压的立宪党江河曰下,而只有梁卓如的明煮党在过去的九年中,不仅未遭打压,甚至还不断发展,成为下议院第二大党,甚至于连陛下,都对其欣赏有加,几次欲赐爵给其,但都被梁卓如以“在野监督”为由婉拒了。
“而所谓新中产阶层,主要是指依靠知识学历从事脑力劳动的工薪阶层,包括公务员、银行职员、知识分子、艺术家、工商职员、教师等,这些人,才是中国的新中产阶层。”
在这一点上,作为失败者的杨度,却有着比梁启超更多的认识,因为他一直在反思,反思当年中国为何会走向帝制,为何革命党、立宪党会选择失败,曾经,他认为这是陛下手腕过人,可直到四年前,结束了在欧美十六国的为期两年的考察之后,他才算是明白了根源,根子压跟就不是陛下手腕多么高超,而是中国民众多么“愚昧”。
“经过帝国建元九年来的孕育,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一直在飞速提高。人口一直从农村流向当地的中心城镇,从城镇集结到都市,中国本城市人口从3639万上升至近9910万,人口不足5万的城市从1233个增加到3510个,5-10万的城市从64个增加到171个,10万以上的城市从31个增加到116个,20万以上城市从7个增加到42个。南京、上海、武汉、广州、天津这些大城市的人口更是达到百万之多。”
听着杨度的讲述,梁启超只是微笑不时点头赞同着,事实上,两个人早已经就这个问题作出了多次讨论。工业化与城市化导致中产阶层登场,尤其是伴随产业资本的确立,各个大中城市急剧吸收地方上的劳动力,与此同时,以薪金生活者为中心的新中间层不断增长,逐渐将居住地扩展到郊区,中国的人口结构现在已经有了根本姓的变化。
“中产阶层经济比较稳定,思想比较活跃,但却无参政权。因此,寻求政治上的发言权,提高政治地位,以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和保证稳定的生活是中产阶层的共同要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