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瓶座·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卷三 第一百五十五回 兰辞江东(三),我本三国一路人,水瓶座·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那么这又该从哪里说起呢?其实到了赤壁之战的时期,汉末大乱时群雄逐鹿的格局就已经基本结束了,取而代之的就是一个局部统一的枭雄争霸的格局。而这种格局之下,战事主要都集中在几方势力的交界处,几方势力的后方都是相对稳定的。那么在这个时候,几方势力的后方由于生活环境相对稳定,物质生活方面有着一定的保障,接下来就需要相应的精神生活了。
这里可千万别以为古人们就不明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真要不明白的话又哪里会有那么多文化方面的东西留下来?就拿曹魏方面的杜畿来说,这家伙驻守河内,在“河内最先定”的时候曾说过“民皆已富,不可不教也”,然后还亲自“执经授教”。虽然说这个“经”有一定的封建愚民的成份在里面,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政治思想工作,一定程度上能给当时的百姓们一个精神寄托。
好了,话也别扯得太远。其实简单点来说,就是这些比较聪明的封建君主,在自家的属领其武备已经到了某个程度的时候,都会想着要搞点文事来巩固地盘。而在原有的历史上,老曹为什么要在建安十三年花重金去把蔡琰给赎回来?真的仅仅是因为与蔡邕是故交,所以要照顾一下蔡邕的后人?对不起,实际上老曹和蔡邕可没多少交情;那么是为了贪图蔡琰的美色?那时的蔡琰都三十五岁了,而且在北境饱受欺凌之后又哪里还有什么美色可言?
所以老曹真正的目的,是要借蔡邕的名头,借着把蔡琰从北境救回来的事,来拉拢北方地区那些文人士子们的人心。而文人士子们又是什么?是舆论走向、是人才储备、是统治能否稳固的一个基础条件。能否稳住这些文人士子,能否拉拢到文人仕子们的支持,这可是件不能忽视的事情。
现在转回孙权这里。孙权这头在这方面比起老曹也可以说是有优有劣。优的是孙氏集团完成了江东的局部统一其实要比老曹统一北方早上一些,换句话说就是孙氏集团可以比老曹更早一步去做那些拉拢那些文人仕子的事;劣则在于孙策在统一江东的时候,杀的人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所以给接下来要拉拢江东文人仕子的事造成了不少的麻烦。
但这也不能怪孙策,因为孙策当时如果不采取采伐果断的手段,只怕也镇不住江东方面的局面,所以说孙策在很多时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只是接下来到孙权要处理这方面的事情的时候也就比较麻烦了,孙权可是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来装傻充愣外加和稀泥才算是打理好了与江东这边的人员关系。
接下来到了现在的建安二十年前后,江东地区整体上的格局已经是较为稳固,一些该搞的文事活动,孙权也已经在搞了,而这时文人集团的作用也就显得越来越重。事实上,战争也不仅仅是在战线上打着,文人集团之间的笔墨战争也同样打得十分的激烈。
这里还得明白一件事,就是这一时期在刀笔战场上能和老曹拼一拼的还他喵的就只有孙权而已,刘备那头这方面的底子薄,而且刘备还在忙着攻打cd战据蜀中的事,换句话说就是刘备的武备工作都还没有完全,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搞文事工作?
而文士之间的刀笔之争又意味着什么?虽然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哪方面的文人集团能表现出来更高的水平,很可能就意味着他们这头有着更好的文人环境,而更好的文人环境,就会吸引更多的其他地区的文人跑到这里来。如果这些文人士子越聚越多,不就意味着这片地区的人才资源就更多了吗?而且是把别的地区的人给吸引过来的,那别的地区的人才可就少了。
所以所以,孙权是要借着这次的盛会,展现一下江东地区目前的文人环境,在刀笔战场上向老曹狠狠的叫一次板,狠狠的炫耀上一回,然后就争取吸引到更多的文人跑到江东这里来,给孙权提供舆论支持和人才资源。
这里还得顺便说一句,孙氏集团一直以来,至少是到目前为止,在文事方面唱主角的基本上都不是江东的本土人员,反而都是一些外来的人员。用后世某位学者的话说,在孙氏集团这边玩武备的“枪杆子”集团是淮泗将领,江东本土的世家豪族则是孙氏集团的“钱袋子”,而搞舆论搞文事的“笔杆子”,基本上都是“流亡北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