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样有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九十六章 汉唐集团远洋船队 二十三,我们的1649,小样有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年纪越大的人才越会敬畏啊——
海安大队的补给船可不单纯只有补给的功能,海安大队还要求它同时具有工程船的作用,当然,只要适合这个时空的需求就行了。
补给船同时架起了三架吊杆,试图把那条倾覆的商船扶正,但是发现这是不可以完成的工作,作业环境差不说,吨位配比太大。
最好的办法就是趁着这个机会能够抢救出一些货物才是性价比最高。
众多水手都轮流潜水抢救。
那个补给船长发现,这个时空的明人水手潜水能力很强,也许这就是所谓生死淘汰出来的吧?他们纷纷从半浮半沉的船舱里抢救出了瓷器、丝绸之类的货物,其它的如茶叶之类的就不能要了。
那个船主哭丧着脸说:“绸缎也莫要了,浸过了海水之后,卖相太难看了,怕连他们印度的土绸都比不上了。”
早在公元四五世纪左右,这个栽桑养蚕的技术,就从明大陆传至印度及中亚地区,一些优秀的蚕种也早就传入罗马帝国。
到了公元八世纪,明大陆上的织工在阿拉伯地区传授丝织技艺,又通过阿拉伯人的传授,使得意大利地区在公元十世纪左右成为了欧洲丝绸中心。
这时候,西班牙和法国地区出现了专业养蚕业,随着十二到十三世纪的到来,法国的里昂成为了欧洲丝织业中心。
直到17世纪中叶英国发明了丝绸提花装置,其实这时距宋朝时明大陆上提花机传入欧洲已经有400余年,它们的结构、原理相同,只增加了水力动力驱动。
所以,这个时空里,外面的世界还是有丝绸存在的。
只是没有办法在质量和艺术价值相同并论。奇怪的是,同样的桑树、蚕种到了明大陆之外,它就是会变粗变黄,两种丝绸一眼就可以区别开了,更别说什么织金、绣金、印金、妆花等技术,还有在元朝时出现的缎组织和缎织物。
要是明商的丝绸卖不过印度的土绸,那个明商宁可丢了它们。
补给船长想了想真丝被海水浸泡后的结果,说:“不要丢,弄不好还能卖更高的价钱……”
那个明商眼睛一亮说:“真若如此,那茶叶用不用打捞上来?”
补给船长心里话,你当我是神啊,茶叶被海水泡过了,那还有个处理?
这个时候福建海商都是用茶叶做瓷器的装箱填充物,一来可以防止它在运输的期间破碎,二来那茶叶到时候怎么也都会卖上些许价钱,总比用锯沫子填充强。
聪明的办法,但是茶叶浸了海水后,再处理,那是不可能的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