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核武皇帝 > 第289章 第三次中日战争

第289章 第三次中日战争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所以,在朝鲜半岛的早期阶段有一定规模的撤退和自我保护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让曰军拉长补给线,也有利于中央国防军发挥空军优势,为后续的反击和围歼创造更好的条件。

帝国中央国防军现役总编制为240万,陆军总员153万人,总计54个师级编制和33个旅级编制,轻机械化部队有17个师和3个特种山地旅,常规机械化部队有21个师,重机械化师有15个,最后一个师是部署在中央特区的第一直辖整编师。

真正能调入朝鲜半岛作战的部队基本上是7个轻机械化师、10个常规机械化师、1个重机械化师、2个特种山地旅、5个炮兵旅、7个辎重旅、4个工程旅,总兵力不超过60万人。

中国陆军有中国陆军的优势,也有现阶段的问题,仅在朝鲜半岛和曰军正面交战,实际上并不如第二次中曰辛亥战争那样优势明显,因为当时的中国陆军正好是最适合在朝鲜半岛作战的阶段。

当然,加上空军的优势之后,中曰之间的国防军事力量差距还是非常大,中国的空军总员40万人,飞行员14000名,经验丰富的中高级飞行员占一半,这样的数字几乎是曰本的4倍规模。

单纯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中央国防军并不可能在一开始就牢牢占据对曰本的绝对优势,早期出现不如曰军的可能姓很高,毕竟曰本陆军整体上都是山地化和轻机械化的编配,其整体陆军都适合在朝鲜半岛作战。

在庞大军费支持下,帝国将会迅速开动整个国家工业的产能,大量增造军事装备用于维持这场战争。

宋彪和军部并无计划,也未考虑能在一年之内结束战争,曰本毕竟是世界上的二等工业强国,拥有超过7000万的人口,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足以保障曰本组织300万左右的陆军,甚至是接近500万的规模。

再考虑曰军士兵和基层士官的绝对忠诚尚武的誓死意志,以及朝鲜半岛和琉球群岛的特殊地形状况,宋彪在整个战术规划的要求上就是尽可能的以消灭对手有生力量为主,不去过多的追求速胜,既要强化机动部队,也要保持传统步兵的优势,进一步加强轻武器的火力,加强小股精锐部队的作战突袭,通过大步兵的机动围歼战和小部队的快速突防战,用为期一年左右的时间逐步推进到朝鲜南端和琉球群岛东部。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帝国陆军在机械化的改造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力、物力,整体机械化水平高出曰本很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帝国陆军可以轻松战胜曰军。

反思抗美援朝战争,美国的机械化陆军在整个朝鲜半岛是极端吃亏的,这主要是受制于其地形结构对陆军机械化部队作战有着极大的遏制。

对于这种情况,宋彪和中央军部的估计是比较充分的,中曰两军要想在朝鲜半岛拉开差距,基本还是要等到三个月之后。

时代不一样了,军队不一样,装备不一样,战术思想和军员配置也都不一样了。

不同的时代要打不同的战争,如果非要像美军在朝鲜战争那样的自负狂傲和急躁,恨不得一个月就将曰军打败,最终吃亏的肯定是中[***]队。

对帝国中央军部而言,当前最重要的还真的不是在朝鲜半岛立刻组织全面进攻,而是收缩防线,加快国内动员和兵力调配,争取在3个月之后展开真正的大规模攻势,如果中间因为曰本陆军的疯狂攻势而被迫大距离的撤退,这都是可以接受的情况。

宋彪是一个纯粹的军事统帅,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政治考虑,他指挥作战的唯一目标就是取得最终的胜利,并且将敌军彻底的歼灭,从本质上消灭对手的军事有生力量和精锐的人员。

帝国陆军在战术思想变革上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特别是在大机械化和重机械化的推进上,在1928年之后,帝国陆军开始加快了大机械化陆军革命的进程。

帝国陆军的大机械化革命分成三个类型,一是重机械化,即最为精锐的装甲师和坦克旅,这一级的重机械化以mbt系列中重型坦克为中心,以bv系列步兵战车、自行火炮、火箭炮为辅助,以整体全机械化作战为变革目标,而这样的重机械化师占全陆军总员的1/3。

二是常规机械化,即美国的摩托化师,同样以坦克和步兵战车为主要作战手段,和前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士兵的输送方式,前者以步兵战车为主,后者以卡车为主,常规机械化师的火炮以牵引式火炮为主,相对于前者更侧重火炮力量,以大量的牵引火炮为作战核心力量,坦克只是少数的突破力量,这样的常规机械化师在全陆军总员中也是1/3。

三是轻机械化,包含南方热带步兵旅、山地师、高原骑兵旅等,这一部分还主要是依靠步兵作战为主体,火炮以迫击炮、山地炮和轻型榴弹炮为主,整体装备设计和前两个机械化变革部队截然不同,装备要求更轻,火炮自重更小,主要的机械化装备是越野车、轻型坦克、装甲车,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都以轻便为主要参数。

帝国陆军在总体实力绝对高出曰本陆军一个时代,但是在朝鲜半岛的特殊地形下,双方的差距就明显被缩小,这正如当年中美在朝鲜战争中的较量一样,而且在帝国越来越侧重空军的情况下,帝国陆军兵力总员相比曰本陆军也没有绝对优势。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