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仙侠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一十八章 万物的兴衰

第四百一十八章 万物的兴衰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数学不是算术,而是一种高档次的思维方式。我想,恐怕要等到下一代人后,大学生们占社会父母中的主流时,才会有崭新的面貌吧。

如果说,生物学法则意味着地,物质基本运动规律意味着天,那么人也与这两个法则相似,这不就是天人合一吗?

有人说,中国没哲学,只有思想。因为不太善于运用逻辑。其实逻辑的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而中国人喜欢偏好归纳,没有扩展演绎的习惯,所以,逻辑学不完整。

不完整的逻辑,就发展不出完整的数学思想。而数学是科学之母,所以中国尽管有科学发现,却五千年里,没建立出一套科学体系。

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不管擅长归纳还是演绎,最终得出的结论,却是相似的。因为,世界的真相只能有一个唯一解。

但从现代科学对世界的巨大改变来说,我们也必须检讨自己思维上的不足。我暂且把思维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类比法。类比法相当粗糙,适合于原始的思维方式。

但我们要处理的问题比西西弗斯更棘手。因为他只需要每次以同样的速度把石头弄上山,但我们每次都得加快速度。

这一切可持续吗?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公司的亚线性规模变化像生物界的那种一样,先是迅速成长,然后会停止,然后就死亡。这是典型的公司生命历程。可以看到,新公司成长得非常快,也就是著名的曲棍球杆曲线。老公司成长很慢,保持水平状态。最终,所有公司都停止成长,走向死亡。

这是对美国所有上市公司做的长时间分析,它们的平均寿命是十年。所以当你到我这个年纪的时候,可能不会有谷歌,或者微软、阿里巴巴……

充满争议的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曾写道:“所有成功的人都站在摇摇欲坠的地面上。”早在熊彼特之前,著名心理学家萨宾娜?斯皮勒林已经发现这一点。她说:“毁灭是事物出现的原因。”

最后是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约翰?冯?诺伊曼。他在60年前说过:“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人类在往前迈进的过程中不断接近于某些重要奇点,但正如我们所知,超过这个奇点之后,人类社会就会停止。”这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情况。我们需要接受这个事实,搞清楚如何往下走。

中国人,翻开四书五经,类比法比比皆是。文人们在写文章时,也大多使用类比法,我在看《古文观止》时,就有这个印象。这种思维方式,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有所进化呢?大概缘于安于农业社会的稳定态,没必要罢了。政治上鼓励,生产上保守,也就阻碍了思维更新。当然,不是我们没有聪明人,明代的徐光启,就是数学大师。但他一个人的声音,引不了全社会的关注。因为不需要,所以没弘扬。

比类比法更先进的是逻辑思维。但中国人的逻辑思维,已经受困于习惯,只在归纳上下功夫,演绎者虽有,但同样没受到重视。公孙龙的理论虽然产生较早,但却成了儒家知识分子嘲笑的对象。

当然,更先进的,是数学定量分析法,数学思维模式,只有到了高等数学,才能够明白它的美。而今天,大部分没接受过大学高等数学教育的民众,根本不理解。

大众不理解的东西,社会总是有一股拒绝的力量。

况且,对于中国很多大学生来说,高数是他们的一道坎,不是不感兴趣,就是学不进去。这恐怕与从小接触的思维习惯有关,不习惯按那种思路去理解数学。

按这个理论思路,我可否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类社会的命运,可以从观察自然界生物体的规律中得到?

最近看到一些资料,其中一种特性,可以佐证另一个推论。当高速粒子按合适的速度,打信亚克力板时,让电子放电后,电子所烧蚀出的图像,简直跟普通树木长得一样。

这让我联想到相似形和分形理论。也就是说,事物在微观运动层面,也许是随机的和混沌的,如同墨西哥湾的蝴蝶与大西洋风暴的联系,或许有,但无法预测其发生机理。但在宏观层面,却有相似的结果。

那么,推论二:生物界的规律与基本物质的规律,也参照着相同的数学法则?

参照运动,起点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参照预测,态度方法和目标,是易经的思路。这是不是也是一种统一呢?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