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仙侠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七十二章 现场解疑惑

第四百七十二章 现场解疑惑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觉是觉破,把你的情见觉破了。一切众生,都是有情。这情最坏,情就是爱,爱就生水,水向下流,生死不能了。所以我们要觉破这爱欲情见,自觉还要觉他,帮助他人也觉破情见。憨山大师说:一句阿弥陀佛,要将自己的情见斩断,才能生西。情重生不到西方。又,觉即菩提正觉,有情即众生。菩萨自觉已证,以慈悲心去觉悟一切众生,所以称为觉有情。”

又有居士问:“我们看的经书太多了,好不好呢?”法露师说到:“太多就开杂货店了,这样就知解太多。所以我们师父说在百座中不要看书,免得干扰你打坐的专一心。知见多了,不易得定。”

最后一个问题,还是明性师问的。因为他问的第一个问题,当他在这个时候提问时,就意味着,这是今天的结尾了。他当然是代表大众问的:“今世不能成佛怎么办?”

“可往生净土,也可再来投胎做人。要发大愿,愿力不可思议,要真心切愿,成佛度众生。世尊发愿在五浊恶世度众生,到最苦的地方度众生。”

这等于是在给净土宗做广告了。也许,我们不是智慧的上根器人,光用禅宗,是解决不了我们问题的。所以,自古以来的大师们,总是提倡禅净双修,这也算是一个保险的办法。

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我在看佛经时,尤其是在看古代高僧的论集中,经常接触到这个词,与之相对应的,是另一个词,叫“比量”。在弥勒日巴尊者时代,当地有一个喇嘛为了难为尊者,就提出了一个自认为高深的问题,就与现量和比量有关。这个人,是不是也有这个味道呢?

我知道,西藏寺院里,有一种辩论的传统,互相难为对方,不是不礼貌,是对真理的尊重。如此看来,这几个提问的人,也把过去密教的习惯,用到这里来了。

法露师回答到:“现量者,如实而现,没有分别。像照相机照相,照出影子而不分别。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它是现量。坏就坏在第六识加进去了,这是张三,那是李四,张三对我好,李四对我坏,这是比量。我们做功夫要不分别,意识不跟前五识跑,也不随内影、尘牵转。离一切对待,当体圆现,现量分明,即是真现量境。”

接下来的问题,就比较杂了,当然,这些问题,大多数是出家人问的,间或也有居士提问。当然,这些问题虽然是他们自己最关心的,也具有一些普遍性意义。

有人部问:“缘从何来?”法露师答:“缘是过去世所造的业感得的。业感缘起,心动就是缘。缘也是本性的妙能,大悲缘起,佛土庄严,都从菩提因缘而现。”

出门的时候,仿佛是在提醒大家,门口一边,用黄纸贴着几个竖写的大字:“一心念佛!”

这个问题讲了缘,缘的结果就是觉与佛,所以,下面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显得很自然了:“佛性与觉性有什么关系?”

法露师说到:“佛性就是觉性。什么叫佛性呢?它是成佛的根本。还有法性,法性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三者合起来就是我们一灵真性,也叫一真法界。它是最真实,最珍贵的大宝贝,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当然,还有问题,总是有些神化特点。毕竟佛法是出世法,弥勒是未来佛,现在在兜率天对天人们说法。今后降临人间,那就是未来的佛的世界了。而我们净土宗所念的阿弥陀佛,在西天净土,这两者的区别,就成了下一个问题的来源:“到兜率天还会退转吗?在兜率天比在西方净土成佛快些,是吗?”

“没有退转,同样是阿鞞跋致。至于成佛快慢全看自己的修行。释迦佛与阿难一起修行,释迦佛早已成果地佛了,而阿难还没开悟呢。不管什么地方,都要看你用功的精进程度而定。”

下一个问题是一位居士问的,虽然不住我们宿舍,但平时吃饭时,也算是有点头之交。他的问题是:“菩萨是觉有情,怎样理解?”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