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仙侠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七十三章 最终的检验

第五百七十三章 最终的检验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他继续说到:“我们现前所讲解的见解也同样一个道理。能不能即生成就,能不能在第一本净解脱成就,在第二本净解脱成就,一切取决于我们今天的见解。今天的见解若是没有达到这个地步,在临终时,哪怕有成就的机会,也会如流星一般消失。要知道,从临终直至中阴,有一系列成就机会,这些机会哪怕是一个业障沉重的凡夫也具有,和佛菩萨没有丝毫之差异。但是佛菩萨可以执受这个见解,而凡夫却执著这种显现,一瞬间就会错过解脱的机会。因此,我们能不能在这样的时候获得解脱,完全取决于能不能把握住这个机会。”

我理解,满业能不能把握住解脱的机会,主要取决于生前所修的法。从这个角度而言,引业也非常非常重要。作为追求即生解脱的修行者,一定要多多创造好的习气,不要顺着个人的烦恼飘动,否则会对我们的修行造成极大的障碍。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多去观照自己的内心。在面对现实生活的时候,信心难免会有瑕疵或污点,这时候一定要关注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修行的目的在于何处,及时调整。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条件”刘大哥说到:“任何事情的达成,都有条件的约束。为了修行,我们在时间、精力、钱财等方面,付出的代价真的一点都不少。若是最终没有得到好的结局,那我们信仰这个干什么?还不如像世间人一样,该干嘛就干嘛!无论怎么说,进入佛门之后,还是多了很多约束,这个不能,那个不行,往昔没进佛门,可以肆无忌惮,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当他用到约束这个词,我就知道,他所说的条件,是戒律。在汉传佛教中,有百丈清规,在藏传佛教中,有三昧耶戒。

心中有愧,临死忆念,这本来是有良心的标志,但在临终时,这也是不好的。

“但这是藏地的风俗,你也不要有思想负担,不要从此以后一听说谁死了,就想会不会到我家来?要不要看一看,算一算?这也没必要,好好修行就可以啦。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故事来听,但最终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呢?临终的时候,除了上师、佛菩萨之外,还是少想你身边的这些人。”

刘大哥好像为了安慰我,才说这些话的。当然,对于临终者来说,既然往生,就应该在感情上思想上,彻底断绝与此世界的关系。

“当然,忆念上师,怎样才做得到,为什么呢?其实中间有两个大道理,它的名字分别叫:引业与满业。临终时祈祷上师,呈现上师的形象,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吗?这就要看看你平常祈祷上师时,祈祷到什么地步。在讲解业之因果的时候,从现在修行直到临终,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个叫引业,一个叫满业。引业是从我们进入佛门直至临终之前的一切行为。在临终的那一刹那,短短的那一瞬间,就叫满业。”

这又是一个道理了,但愿刘大哥能够让我明白。

佛在最后说法时,强调“以戒为师”,有他巨大的深意。而平时戒律的完善,在临终时,就会以直接客观的现象,被检验出来。

这真是一门实践的宗教。

“举个例子,引业是善,满业是恶,那么他会顺着谁走呢?会顺着满业走,而堕入三恶趣。哪怕曾经行过善,但是临终一瞬间起一个恶念,就会顺着这个恶念堕入三恶趣之中。引业是恶平常一直做很多很多恶事,但是在临终时,满业是善,他可以投生到三善道。引业是善,满业也是善,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引业是恶,满业也是恶,会堕入地狱。从中就知道,满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他说到这里,我想到本能与习气。一般人临终或者遇到危险时,都发出本能的恐惧,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忆念上师或者佛菩萨呢?

“你如果生前没有很深的习气,想在满业的一瞬间想起上师或者佛菩萨,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所以我们需要长时间修炼,时时不忘祈祷上师,而且在祈祷上师时,要做到在清净中祈祷,不要掺杂很多不清净的成分在里面。因为在面对死亡时,人的神识会增加七倍,到那时,你现前掺杂的不好成分会更浓。所以,还是尽可能去创造最清净的信心。希望我们每一位弟子都要铭记这一点,临终的时候最重要!为了临终这一刻,引业时时都要去修炼,让这个习气变得很深刻,时时都能忆念上师、佛菩萨。”

这就是把忆念上师与佛菩萨的习惯,刻进心灵深处感情深处,如同本能那样,就可以了。我问到:“临终念阿弥陀佛,有没有效果呢?”

刘大哥说到:“念佛功德无量。但能不能即生往生,就要看看你在晚上做梦,梦见一些惊吓的梦境时,能不能即时想到阿弥陀佛?或者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惊吓或烦恼,能不能即时想到阿弥陀佛?若能做到这一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特定的,一点都不需要疑惑。若平常仅仅是在修,一遇到这样的时刻,自己的内心就是一片空白,压根想不起佛菩萨,那成就的机会真的很渺茫。”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