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见一郎,古贺史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古贺史健,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青年:……是的,的确如此!我承认我很讨厌自己!讨厌像现在这样与先生您讨论落伍哲学的自己!也讨厌不得不这样做的自己!
哲人:不对!即使你不大声呵斥而是讲道理的话,服务员也应该会诚恳地向你道歉或者是用干净的抹布为你擦拭。总之,他应该也会采取一些应有的措施,甚至还有可能为你洗衣服。而且,你心里多少也预料了到他可能会那样做。
哲人:没关系。面对喜不喜欢自己这个问题,能够坦然回答“喜欢”的人几乎没有。
青年:那是因为生气呀!
青年:先生您怎么样呢?喜欢自己吗?
哲人:那么,你为什么会大发雷霆呢?
哲人:至少我不想变成别人,也能悦纳目前的自己。
青年:捏造?您不是在开玩笑吧?!
青年:悦纳目前的自己?
哲人:你是先产生了要大发雷霆这个目的。也就是说,你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作为相应手段,你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
哲人:不是吗?即使你再想变成Y,也不可能成为Y,你不是Y。你是“你”就可以了。
青年:您在说什么呢?
但是,这并不是说你要一直这样下去。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哲人:这很简单。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
青年:您的话很严厉,但非常有道理。我的确不可以一直这样,必须有所改进。
青年:那么,先生您打算如何解释我当时的愤怒呢?
哲人:我还要再次引用阿德勒的话。他这么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Y或者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哲人:并不极端!按照你的道理推下去,所有盛怒之下的犯罪都可以归咎于“怒气”,而并非是当事人的责任。你不是说人无法与感情抗衡吗?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青年:您这种比喻也太极端了!
青年:不,不,这不可能。
哲人:那么,我们来假设昨天的你恰巧拿着一把刀,一生气便向对方刺了过去。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辩解说“那是一种自己也无可奈何的不可抗力”吗?
哲人:为什么不可能?
青年:是的。因为事情实在太突然了。所以,不假思索地就先发火了。
青年:有人拥有富裕而善良的父母,也有人拥有贫穷而恶毒的父母,这就是人世。此外,我本不想说这样的话,但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公平,人种、国籍或者民族差异依然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关注“被给予了什么”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先生,您的话只是纸上谈兵,根本是在无视现实世界!
哲人:也就是说,你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平时性格非常温厚,但在那时却无法抑制住怒火,那完全是一种自己也无可奈何的不可抗力。你是这个意思吧?
哲人:无视现实的是你。一味执著于“被给予了什么”,现实就会改变吗?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机械。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青年:昨天下午我在咖啡店看书的时候,从我身边经过的服务员不小心把咖啡洒到了我的衣服上。那可是我刚刚下狠心买的一件好衣服啊。勃然大怒的我忍不住大发雷霆。平时的我从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唯独昨天,我愤怒的声音几乎传遍了店里的每一个角落。我想那应该是因为过于愤怒而忘记了自我吧。您看,在这种情况下,“目的”还能讲得通吗?无论怎么想,这都是“原因”导致的行为吧?
青年:对我来说,更换也好、更新也好,都是一样的事情!先生您总是避重就轻。不是吗?这个世界存在着天生的不幸。请您先承认这一点。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哲人:我不承认。
哲人:洗耳恭听。
青年:为什么?!
青年:那么,这样的例子如何?正好是昨天我亲身经历的事情。
哲人:比如现在你感觉不到幸福。有时还会觉得活得很痛苦,甚至想要变成别人。但是,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哲人:好啦,如果继续以你朋友为话题,讨论恐怕会无果而终,缺席审判也并不合适。我们还是借助别的事例来思考吧。
青年: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这种话怎么能让人信服呢?!
青年:不不不,我根本无法接受!说起来,我朋友是……
哲人:这并不是什么无稽之谈。这是自古希腊时代就有的说法。你知道“无人想作恶”这句话吗?一般它都是作为苏格拉底的悖论而为人们所了解的一个命题。
哲人:他心有不满,而且也并不幸福。但是,他的确是按照“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不仅仅是他,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青年:想要作恶的人不是有很多吗?强盗或者杀人犯自不必说,就连政治家或者官员的不良行为也属此列。应该说,不想为恶的清廉纯洁的善人很难找吧。
青年:那么,按照先生您的道理,我朋友岂不是为了“目的”达成而满足现状了?
哲人:行为之恶的确有很多。但无论什么样的犯罪者,都没有因为纯粹想要作恶而去干坏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内在的“相应理由”。假设有人因为金钱纠纷而杀了人。即使如此,对其本人来说也是有“相应理由”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善”的行动。当然,这不是指道德意义上的善,而是指“利己”这一意义上的善。
另一方面,哪怕踏出家门一步,都会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都会成为茫茫人海中非常平凡的一员,甚至成为逊色于人的平庸之辈;而且,没人会重视自己。这些都是闭居者常有的心理。
青年:为自己?
哲人:如果闭门不出一直憋在自己房间里的话,父母会非常担心。这就可以把父母的关注集于一身,而且还可以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顾。
哲人:在希腊语中,“善”这一词语并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另一方面,“恶”这一词语也有“无好处”的意义。这个世界上充斥着违法或犯罪之类的种种恶行。但是,纯粹意义上想要做“恶=没好处的事”的人根本没有。
青年:哪里?
青年:……这跟我的事有什么关系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