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见一郎,古贺史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古贺史健,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青年:哦,是优越情结吗?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心理。您能再举一些例子吗?
哲人:例如,那些想要骄傲于自我功绩的人,那些沉迷于过去的荣光整天只谈自己曾经的辉煌业绩的人,这样的人恐怕你身边也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优越情结。
青年:骄傲于自我功绩也算吗?那虽然是一种骄傲自大的态度,但也是因为实际上就很优秀才骄傲的吧。这可不能叫作虚假优越感。
哲人:不是这样。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实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青年:您是说自大是自卑感的另一种表现。
哲人:是的。如果真正地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正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才会骄傲自大,那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这完全是一种优越情结。
青年:……也就是说,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从名称上来看似乎是正相反的,但实际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
哲人:密切相关。最后再举一个关于自夸的复杂实例。这是一种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具体就是指夸耀不幸。
青年:夸耀不幸?
哲人:就是说那些津津乐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幸的人。而且,即使别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帮助其改变,他们也会用“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推开援手。
青年:啊,这种人倒是存在……
哲人:这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
例如,我的身高很矮。对此,心善的人会用“没必要在意”或者“人的价值并不由身高决定”之类的话来安慰我。但是,此时我如果甩出“你怎么能够理解矮子的烦恼呢!”之类的话加以拒绝的话,那谁都会再无话可说。如此一来,恐怕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翼翼地来对待我吧。
青年:的确如此。
哲人:通过这种方式,我就可以变得比他人更有优势、更加“特别”。生病的时候、受伤的时候、失恋难过的时候,在诸如此类情况下,很多人都会用这种态度来使自己变成“特别的存在”。
青年:也就是暴露出自己的自卑感以当作武器来使用吗?
哲人:是的。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通过诉说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来让周围的人——比如家人或朋友——担心或束缚支配其言行。刚开始提到的那些闭门不出者就常常沉浸在以不幸为武器的优越感中。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青年:什么叫“弱势具有特权”?
哲人:阿德勒说:“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果要问谁最强大,那答案也许应该是婴儿。婴儿其实总是处于支配而非被支配的地位。”婴儿就是通过其弱势特点来支配大人。并且,婴儿因为弱势所以不受任何人的支配。
青年:……根本没有这种观点。
哲人:当然,负伤之人所说的“你无法体会我的心情”之类的话中也包含着一定的事实。谁都无法完全理解痛苦的当事人的心情。但是,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开始于自卑感的一系列辩论。自卑情结再加上优越情结,这些虽然是心理学上的重要词汇,但其内涵与青年原来的想法存在着太大的反差。他自己在一时之间依然感觉好像还有哪里想不通。到底是哪里无法接受呢?对啦,我对导入部分的前提条件还存有疑惑。这样想着,青年不紧不慢地开口说话了。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青年:但是,我依然不太明白。
哲人:你尽管问。
青年:阿德勒也认为希望进步的“追求优越性”属于普遍欲求吧?另一方面,他又提醒人们不可以陷入过剩的自卑感或优越感之中。如果是直接否定“追求优越性”的话倒还容易理解,但他又认可这一点。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哲人:请你这样想。一提到“追求优越性”,往往容易被认为是尽力超越他人甚至是通过排挤他人以取得晋升之类的追求,往往给人一种踩着别人往上升的印象。当然,阿德勒也并不是肯定这种态度。在同一个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请想象一下这种情形:虽然行进距离或速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平等地走在一个平面上。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青年:您是说人生不是竞争?
哲人:是的。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当然,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
青年:哎呀,这不可能吧。我们无论如何都避免不了把自己与别人相比较。自卑感不就是这样产生的吗?
哲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青年:但是……
哲人:好吧,我们都不一样。性别、年龄、知识、经验、外貌,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但是,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青年: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哲人:是的。人都各有差异,这种“差异”不关乎善恶或优劣。因为不管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我们都是平等的人。
青年:人无高低之分,从理想论的角度来看也许如此。但是,先生,我们应该看看真正的现实。例如,作为成人的我与连四则运算都不会的孩子之间,也可以说是真正平等吗?
哲人:就知识、经验或者责任来讲也许存在着差异。也许孩子不能很好地系鞋带、不能解开复杂的方程式或者是在发生问题的时候不能像成人那样去负责任。但是,人的价值并不能用这些来决定。我的回答仍然一样:所有的人都是“虽然不同但是平等”的。
青年:那么,先生,您是说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成人来对待吗?
哲人:不,既不当作成人来对待也不当作孩子来对待,而是“当作人”来对待。把孩子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一个人来真诚相对。
青年:那么,我换个问题。所有人都平等,走在同一个平面上。虽说如此,但依然存在“差异”吧?走在前面的人比较优秀,追在后面的人则相对逊色。最终不还是归到优劣的问题上吗?
哲人:不是。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青年:先生您能摆脱一切竞争吗?
哲人:当然。我不追求地位或名誉,作为一名在野哲人,过着与世无争的人生。
青年:退出竞争不也就是认输吗?
哲人:是从胜负竞争中全身而退。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
青年:不,那是厌倦人生的老人的逻辑啊!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必须在剑拔弩张的竞争中去提高自己。正因为有竞争对手的激励,才能够不断创造更好的自己。用竞争来考虑人际关系有什么不好呢?
哲人:如果那个竞争对手对你来说是可以称得上“伙伴”的存在,那也许会有利于自我研究。但在多数情况下,竞争对手并不能成为伙伴。
青年:怎么回事?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哲人:接下来咱们梳理一下我们的辩论。最初你对阿德勒所主张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一概念表示不满,对吧?围绕着自卑感的争论就由此而起。
青年:是的是的。关于自卑感这个话题的讨论太过激烈,以至于差点把那一点给忘记了。最初为什么会谈到自卑感这个话题呢?
哲人:这与竞争有关。请你记住。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青年:为什么?
哲人:因为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胜者和败者。
青年:有胜者和败者不是很好吗?
哲人:请从你自己的角度来具体考虑一下。假设你对周围的人都抱有“竞争”意识。但是,竞争就会有胜者和败者。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必然会意识到胜负,会产生“A君上了名牌大学,B君进了那家大企业,C君找了一位那么漂亮的女朋友,而自己却是这样”之类的想法。
青年:哈哈,可真具体啊。
哲人: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那么,对此时的你来说,他人又会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青年:呀,是竞争对手吗?
哲人:不,不是单纯的的竞争对手。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
青年:敌人?
哲人:也就是会认为人人都是随时会愚弄、嘲讽、攻击甚至陷害自己、绝不可掉以轻心的敌人,而世界则是一个恐怖的地方。
青年:您是说与不可掉以轻心的敌人之间的竞争?
哲人: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青年:虽然或许如此,但是……
哲人:但实际上,别人真的会那么关注你吗?会24小时监视着你,虎视眈眈地寻找攻击你的机会吗?恐怕并非如此。
我有一位年轻的朋友,据说他少年时代总是长时间对着镜子整理头发。于是,他祖母对他说:“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那之后,他便活得轻松了一些。
青年:哈哈,您可真讨厌呀!您这是在讽刺我吧?也许我真的把周围的人看成了敌人,总是担心随时会受到暗箭攻击,认为总是被他人监视、挑剔甚至攻击。
而且,就像热衷于照镜子的少年一样,这实际上也是自我意识过剩的反应。世上的人其实并不关注我。即使我在大街上倒立也不会有人留意!
但是,怎么样呢,先生?您依然会说我的自卑感是我自己的“选择”,是有某种“目的”的吗?说实话,我无论如何也不能那样认为。
哲人:为什么呢?
青年:我有一个年长3岁的哥哥,他非常听父母的话,学习运动样样精通,是一位非常认真的哥哥。而我自幼就常常被拿来跟哥哥比较。当然,跟年长3岁的哥哥相比,我什么都赢不了。而父母根本不管这一点,他们总是不认可我。无论我做什么都被当作孩子来对待,一遇到事情就被否定,总是被压制、被忽视。简直就是生活在自卑感中,还必须意识到与哥哥之间的竞争!
哲人:怪不得。
青年:我有时候这样想。自己就像是从未真正沐浴过阳光的丝瓜,自然就会因为自卑感而扭曲。所以,如果有挺拔舒展的人,真希望他能够带带我呀!
哲人:明白了。你的心情我很理解。那么,包括你与你哥哥的关系,也从“竞争”角度去考虑。如果你不把自己与哥哥或者他人的关系放在“竞争”角度去考虑的话,他们又会变成什么样的存在呢?
青年:那也许哥哥就是哥哥、他人就是他人吧。
哲人:不,应该会成为更加积极的“伙伴”。
青年:伙伴?
哲人:你刚刚也说过吧?“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但是,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当某人陷入困难的时候你随时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对你来说就是可以称为伙伴的存在。
青年:嗯。
哲人:关键在于下面这一点。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青年:……那可真是幸福的人啊!但是,那是向日葵,对,是向日葵。是沐浴着温暖阳光、吸收着充足水分长起来的向日葵的理论,生长在昏暗背阴处的丝瓜根本不可能那样!
哲人:你又要回到原因论上去了吧?
青年:是的,的确如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