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见一郎,古贺史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古贺史健,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哲人:你似乎还没有真正理解。不是不能发怒,而是“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
哲人:不,这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结。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在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
青年:哎呀,是啊。自卑感越强,人就会变得越消极,最终肯定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卑感不就是这样吗?
青年:发怒之外的有效交流……
但是,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
哲人:我们有语言,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要相信语言的力量,相信具有逻辑性的语言。
哲人:是的。我们应该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这样的自卑感,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青年:……的确,如果不相信这一点的话,我们的这种对话也就不会成立了。
青年: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正确利用自卑感?
哲人:关于权力之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
哲人: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青年:为什么?
青年:嗯,的确如此。
哲人: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哲人: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自卑感。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例如,越是有远大志向的厨师也许就越会产生“还很不熟练”或者“必须做出更好的料理”之类的自卑感。
青年:仅仅是认为自己正确就会那样吗?不不,这也太夸张了吧?
青年:确实如此。那么?
哲人: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也就是说,“我是正确的”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误的”,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这就是完完全全的权力之争吧?
哲人:在这里,你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例如,蹒跚学步的孩子学会独自站立;他们学会语言,可以与周围的人自由沟通。我们都有想要摆脱无力状态、追求进步的普遍欲求。人类史上的科学进步也是“追求优越性”的结果。
青年:嗯。
青年:追求优越性?
哲人: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哲人:这需要从头说起。首先,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
青年:的确有这么一方面。
青年:那么,人究竟为什么会有自卑感呢?
哲人:因为不想失败,所以就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果就会选择错误的道路。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哲人:阿德勒也承认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
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青年:但是,您能够肯定自卑感真的是一种人际关系问题吗?例如,即使社会意义上的成功者,也就是在人际关系中完全没必要自卑的人也会有某种程度的自卑感。家产万贯的企业家、人人艳羡的绝世美女或者是奥林匹克冠军得主,大家都多多少少地受到自卑感的困扰。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青年:也就是说,如果过度拘泥于胜负就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哲人:是的。眼镜模糊了,只能看到眼前的胜负就会走错道路,我们只有摘掉竞争或胜负之争的眼镜才能够改变完善自己。
哲人:正是如此。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青年:这样就又可以与“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种说法联系起来了吧?
青年:嗯。但还是有问题,就是“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那句话。的确,自卑感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而且我也非常明白自卑感给我们造成的影响;对“人生不是竞争”这一点从道理上也承认。我无法把他人看成“伙伴”,总是在心里的某个角落把别人想成是“敌人”。这一点也的确如此。
哲人:是的。也就是说,价值问题最终也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上。
但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阿德勒那么重视人际关系,甚至都用“一切”这样的词来形容?
青年:……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存在?
哲人:人际关系是一个怎么考虑都不为过的重要问题。上次我就说过“你所缺乏的是获得幸福的勇气”这样的话,你还记得吧?
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存在,那我也许会把这1美元的纸币放入壁炉当燃料或者当卫生纸用。同样的道理,我自然也就不会再为自己的身高而苦恼。
青年:即使想忘也忘不了啊。
哲人:也就是说,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即使1美元纸币所承载的价值是一种常识(共通感觉),那它也不是客观意义上的价值。如果从印刷成本考虑的话,它根本不等于1美元。
哲人:那么你为什么把别人看成是“敌人”而不能认为是“伙伴”呢?那是因为勇气受挫的你在逃避“人生的课题”。
青年:哎呀,道理上来讲……
青年:人生的课题?
例如,价格昂贵的钻石或者货币。我们会从中发现一些价值,并会说1克拉多少钱或者物价如何如何。但是,如果换种角度来看,钻石之类的东西也只不过是石块而已。
哲人:是的。这非常重要。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目标。
哲人:关于这一点请想一想德语中“自卑感”的意思。我之前说过,在德语中“自卑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那么,价值究竟是指什么呢?
青年:哦。那是什么样的目标呢?
青年:是的,就是18度的井水那个话题。
哲人:首先,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哲人:是的。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这一点在刚开始时我就说过了。
青年:请您等等。我得做一下笔记。
青年:就是您前面所说的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吧?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但是,主观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选择。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优点还是缺点,这全凭你自己主观决定。正因为如此,我才可以自由选择。
①自立。
哲人:正是如此。我从朋友“你有让人感觉轻松的能力”这句话中得到了启发,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如果从“让人感觉轻松”或者“不让人感觉太有威慑力”之类的角度来看,自己的身高也还可以成为一种优点。当然,这是一种主观性的解释。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一种主观臆想。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青年:也就是说,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哲人:我对自己身高的感觉终究还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可以比较的他人存在,我也就不会认为自己太矮。你现在也有各种“自卑感”并深受其苦吧?但是,那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即使像身高这样的问题也可以进行主观性的还原。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青年:什么意思?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哲人:事实上,问题不在于有所欠缺。155厘米的身高只是一个低于平均数的客观测量数字而已。乍看之下也许会被认为是劣等性。但是,问题在于我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哎呀,我能明白其重要性。作为个体自立,同时能够与他人及社会和谐共处,这好像与我们之前的辩论内容也紧密相关。
青年:不是劣等性?
哲人:而且,这些目标可以通过阿德勒所说的直面“人生课题”来实现。
哲人:请你先听我说完。这里的关键点是,我155厘米的身高并不是“劣等性”。
青年:那么,“人生课题”又指什么呢?
青年:噢。但是,那……
哲人:请从孩提时代开始考虑人生这个词。孩提时代,我们在父母的守护下生活,即使不怎么劳动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很快就到了“自立”之时,不能继续依赖父母而必须争取精神性的自立这一点自不必说,即使在社会意义上也要自立,必须从事某些工作——这里不是指在企业上班之类狭义上的工作。
哲人:他接着说:“长高干什么呢?你可有让人感觉轻松的本事啊!”的确,高大强壮的男性本身就会给人一种震慑感;而另一方面,矮小的我却能让对方放下警惕心理。看来个子矮小无论是对周围人来说还是对自己来说,都有好处呢!这就是价值的转换。现在的我已经不会再为自己的身高而烦恼了。
此外,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朋友关系。当然,也会与某人结成恋爱关系甚至还有可能发展到结婚。如果是那样的话,就又会产生夫妻关系,一旦有了孩子还会出现亲子关系。
青年:他太厉害啦!是个什么样的人呀?
阿德勒把这些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又统称为“人生课题”。
哲人:谢谢。我的身高是155厘米。据说阿德勒也是跟我差不多的身高。我曾经——直到你这个年纪之前——一直苦恼于自己的身高。我心中一直在想:如果我拥有正常的身高,如果再长高20厘米,不,哪怕是再长高10厘米,一切就会不同,就会拥有更愉快的人生。当我把这种想法告诉朋友的时候,他断然告诉我说:“这种想法太无聊了!”
青年:这里的课题是指作为社会人的义务吗?也就是类似于劳动或纳税之类的事情。
青年:说实话,您的身材比我想象中小。
哲人:不,请你把它理解为单纯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有距离和深度。为了强调这一点,阿德勒也曾使用“三大羁绊”这样的表达方式。
哲人:你不必有顾虑,请直率地说出来。
青年:人际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